湖南法治报讯(全媒体记者 伏志勇 通讯员 胡丽 董少飞)为弘扬社会正气,彰显法治力量,增强检察干警使命感、责任感,让检察履职更加有温度,2月19日,醴陵市人民检察院组织全体干警、书记员观看电影《第二十条》。以此为契机,2月20日该院迅速组织召开电影《第二十条》观后感暨刑检工作座谈会,探讨如何“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”,答好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答卷。
座谈会上,检察人员踊跃发言,积极交流,结合办案实际分享电影《第二十条》观后感,掀起了一场热议与反思交织的大讨论。
陈伟华 院党组书记、检察长
“如何当好一个员额检察官?”
把好案件质量关。从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来看,要树立“办案就是办证据”“程序优先”的司法理念。要把握好罪与非罪的问题,这是作为员额检察官办理案件要考虑的首要的、第一位的因素,要慎之又慎;要把握好此罪与彼罪的问题,罪名定性要准、不能搞错;要把握好主要量刑情节,法定量刑情节不能出错,不能拘泥于惯例,要在法律和证据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实现案件的“情法理”融合。
在办理案件中要做到“三多”。多问几个为什么,这个案件为什么能定、为什么不能定?为什么要定这个罪而不是那个罪?对案件要多方位思考、多角度把控,最大限度防止出现错漏。多翻书,遇到问题要多思考、多研究,翻法条、翻司法解释、翻判例、翻理论书籍,养成开庭携带法规的习惯,以防随时需要查阅法条。多总结和反思,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,要善于总结,搞 “错题本”,将案件需要重点关注的情形、问题进行归纳,形成办案经验。
提高自身能力,练就过硬本领。员额检察官必须要具备三个核心能力:一是证据审查和程序把控能力,这是基本的办案能力。二是实体法的适用能力,这是基本功,定性要精准、说理要透彻。三是应变和表达能力,做到能说、会写、善思。为人民司法既要有心又要有能力,究其提高能力的根源则是在学习,要加强学习法条、司法解释、指导性案例和审判参考案例、刑法基本理论、刑事诉讼法(特别是证据法)基本理论,不仅要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,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一名员额检察官。
罗谷 院党组副书记、副检察长
从吕玲玲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真相的执着追求。真相靠的是事实与证据,在办案过程中,还要讲究方式方法,推动案件高质量办理。从韩明身上我看到的是对法律适用正确性的坚持。在案件办理过程中,应该破除惯例思维,坚持法律、证据适用,以事实为依据,以法律为准绳。吕玲玲坚持查明真相,韩明坚持法律的适用,他们的观念其实就是我们所坚持的“以事实为依据,以法律为准绳”原则。此外,在工作中,我们要保持“柔情”,对案件当事人及其家庭都要付诸关心,向人民群众传递检察官的司法温度。
付仙凡 第一检察部主任
看完这部影片,我有几个想法:正当防卫的案件如何办理。按照原来的理念跟规定,正当防卫适用的条件非常严格,基于矛盾的化解,信访的压力等等原因,办理故意伤害等有可能存疑防卫意图的案件时,都是按照故意伤害等进行定性的,法院也是就此判决的,就像影片中韩明向吕玲玲举出的那些案件一样。王永强涉嫌故意伤害案能办成正当防卫案件,背后的原因和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。检察官的坚持是一方面,还有更多的因素值得我们去思考。
我们办的每一个案件都是别人的人生。每个案件背后不仅仅是嫌疑人的人生、被害人的人生,还有涉及的家属等人的人生。这让我更感到作为一名刑事检察官的责任之大、压力之大。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,我觉得是作为一名法律人该有的基本素养,时刻把案件质量作为一个紧箍咒,提醒自己,其实我们办理案件不仅仅是别人的人生,也是自己的人生。
郭慧琳 第二检察部主任
我最大的感受就是《第二十条》再一次提醒自己铭记并坚定学法的初衷。对法律的信仰、对公平正义的捍卫是我们每一位法律人融进骨血中的本能。作为刑检部门负责人,在坚守学法初衷的情况下更要将这份初衷运用到日常工作中。第一是加强学习,提升专业技能,只有不断学习法律,才能更好地应用法律;第二是要充分考虑案件办理的政治效果、社会效果、法律效果,在综合考虑天理、国法、人情的情况下,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法律最朴素的价值追求,在法律规范与事实之间充分考量;第三就是敢于担当,不忘初心,始终守住法律底线,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办好每一个案件。
余思思 未检办主任
昨天看了电影《第二十条》后,我感触很深。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,如果这个案子是我在办,我会怎么办。我想现实中,王永强案最大的可能仍是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起诉到法院,我可能做的仍是以被害人对于事件的起因有重大过错为由,争取对王永强最大幅度从轻处罚。但是这个电影不是要给我们检察官普法,而是通过检察官韩明的思想变化展现司法理念的转变,我们作为一线基层检察官,要跟上这个司法理念转变的步伐。最高检提出的“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”“如我在诉”理念,都不是口号,而是要切实体现在每一起案件中。我们要时刻铭记,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,把自己代入到每一个案件当事人之中,以老百姓最朴素的正义观去判断、去分析,避免就案办案、机械办案。
刘霞 第一检察部副主任
《第二十条》不仅是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,更是一部关于人性、道德和选择的电影。作为基层检察官,我深受触动,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。电影中的几个案件在实践中几乎都有原型。昆山反杀案、福建赵宇案等社会影响较大的正当防卫案件的依法准确处理,以鲜活的办案实践激活了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,这是法治进步的一个有力诠释,也是司法办案与时俱进维护公平正义的生动注脚。
电影中的情节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,在办理一个案件时,除了审查案件事实,还需要充分听取被害人、辩护人、侦查机关等各方的意见,同时需要与各方密切协作,共同寻找案件的真相和最佳解决方案。电影中的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,展现了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职业操守。作为基层刑事检察官,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,坚守职业道德底线,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和诱惑。同时,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。
邓枫 第二检察部员额检察官
“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,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。”每一个案件,不仅要经得住法律的考验,更要经得住人心和历史的考验,法律和百姓的情感不是无关的、更不是对立的。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,我们办的不是案子,是别人的人生。我们要对老百姓怀有深厚的感情,对法律和职责充满敬畏,要有一颗维护公平正义的公心、有一颗亲民爱民的良心,但仅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是不够的,我们还要有一颗敢于斗争、锐意创新的决心,一颗解决问题破解矛盾的巧心,在大量案件的锤炼中勤于调查研究和认真思考,解放思想,打破固化的思维,增强创新意识,在法律裁量空间中,寻求最佳的处理效果,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,以求极致的精神不断进取,争做有情怀、有担当、有作为的新时代检察官。
刘兴 未检办检察官助理
作为未检干警,我对于电影里的“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一个人的人生”这句话体会特别深刻。我们办理案子也相当于介入案件当事人也就是这些孩子的人生,在有机会、有条件的情况下,加强家庭教育指导,告知父母加强监管,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并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。办案不是做题,不管大案、小案,对于当事人,都是关乎他人个人和家庭的一生,我们在办案时不能简单机械的套用法条,我们要做有温度的检察干警,适用法律要坚持天理国情人情的有机统一,要在把握法律尺度的同时,传递法治温度,确保案件处理于法有据、于理应当、于情相容,实现政治效果、社会效果、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,让每一个当事人真正感受到司法关怀和温度。也许我们在这些小孩的心里种下一颗法治的“种子”,经过时间的沉淀,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。
“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,但不能因为有代价,就不去做。”醴陵市人民检察院将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对于公平、正义的更高需求,回应人民群众朴素的正义期待,弘扬“法不能向不法让步”的法治精神,通过检察履职办案,做党和人民最利的剑,最坚固的盾,守住法律的底线,守卫人民的安全。
责编:刘惠明
一审:曾金春
二审:伏志勇
三审:万朝晖
来源:湖南法治报